圖解人類認識胎兒發育全過程[15p]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就在250年前,我們還對子宮內胎兒的孕育過程一無所知,但現在胎兒降生的整個過程可以完全展現在我們面前。日前,在英國維康基金會資助的一個稱為“胚胎現形”(Making Visible Embryos)的展覽上,一系列圖片揭示了人們對懷孕認識的全過程。

  1。聖母懷胎(16世紀)



聖母懷胎(16世紀)


  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基督教藝術作品中對懷孕最頻繁的描述便是聖母瑪利亞處女懷胎。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聖母瑪麗亞腹中的耶穌。那時,人們確實無法想像胚胎在腹中發育的情景,結果,耶穌在圖中成了一個發育完全的小孩。對聖母瑪利亞處女懷胎的狂熱崇拜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晚期。羅馬天主教會(1545年至1563年)的一個理事會向教徒們灌輸一種所謂的“正統思想”,抨擊諸如此類的圖片下流、粗鄙。

  2。即將出世的嬰兒(1554年)



即將出世的嬰兒(1554年)


  1800年以前,解剖學者將“即將出世的嬰兒”描繪成一個發育完全的小孩,胳膊和膝蓋彎曲,緊緊包裹在子宮薄膜內。他們認為,子宮內的胎兒會慢慢長大,最終從母親腹中“蹦”出來。他們畫了一個堅實的小球,裏面充滿水,嬰兒浮在水裏面。嬰兒緊緊向內聚攏,受到類似果皮和樹皮這樣的薄膜保護,出生以前一直藏在這個小球內。盡管最著名的胎兒降生圖片是達·芬奇的《子宮中的胎兒》(The foetus in the womb),但這幅木刻畫流傳更廣,具有更廣泛的觀眾群。它來自瑞士醫生喬布斯·盧夫(Jacob Rueff)編著的助產術教科書拉丁文第一版。

  3。手臂伸進產道的胎兒(1580年)



手臂伸進產道的胎兒(1580年)


  近代早期助產手冊顯示了發育完全的胎兒在敞開子宮中的位置和姿勢。我們沒看到胚胎,而是即將出世的胎兒(nasciturus)。這幅木刻畫同樣來自盧夫的教科書。在這幅作品中,胎兒將一條手臂伸進了產道,表現出一個極為困難的位置,這對母親和胎兒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脅。

  4。精子中的小矮人(1694年)



精子中的小矮人(1694年)


  新的理論在17世紀晚期開始流行起來。根據預先存在(pre-existence)學說,所有成年人的身體構造其實已經在卵子(卵源論)或精子(精源論)中形成,只不過全都很小。當時人們認為,上帝在造物時生成了所有精子,像俄羅斯許願娃娃一樣,一個套在另一個裏面。這幅圖取自荷蘭顯微鏡技術人員尼古拉斯·哈特索科(Nicolaas Hartsoeker)編著的一本書。

  5。孕婦子宮解剖圖(1774年)



孕婦子宮解剖圖(1774年)


  這張圖片來自一個名為《孕婦子宮》(Human Gravid Uterus)的圖片集,1774年第一版上市後反響強烈,隨後又在19世紀發行了幾個版本。《孕婦子宮》由威廉姆·亨特(William Hunter)編著,他是一位成功的外科醫生,助產士,解剖學老師。盡管圖片集中有一些八周和九周大胎兒的圖片,但最引人註目的則是一些平板畫,顯示孕婦從腹部到大腿根的軀幹真人大小的剖面圖,描寫了一個即將生產的孕婦的各個階段。

  盡管亨特利用藝術手段令圖片更活靈活現,但他的作品卻向我們提供了200年以後理解子宮的概念性原創。同17世紀其他描寫敞開子宮的作品不同,亨特眼中的子宮看上去更像一個狹促的私密空間,母親和胎兒的身體始終緊緊連在一起。

6。索默林人體胚胎照片(1799年)



索默林人體胚胎照片(1799年)


  德國解剖學家薩穆埃爾·托馬斯·索默林(Samuel Thomas Soemmerring)十分贊賞威廉姆·亨特的“從第四個月到幾乎完全發育成熟時的一系列完整、精美的胚胎圖片”,但他對亨特選用的早期標本卻不敢恭維。索默林最初有意制作亨特圖片集的德文版本,但最終只是提供了補充圖畫,描述了懷孕頭五個月胎兒一步步生長和發育過程。這張平板來自於索默林的人類胚胎圖片集,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用於展示人類胚胎發育的相互之間有聯系的圖片集。

  18世紀晚期,政府和醫學界將健康和數量眾多的人口看作是一個社會井然有序、頗具競爭力的國度所必不可少的,於是,新建醫院會向未婚先孕的女性提供各方面的照顧。這些機構增加了解剖學家接觸胚胎和胎兒標本的機會,最終令他們制作出諸如此類的圖像。

  7。赫克爾臭名昭著的平板對比(1874年)



赫克爾臭名昭著的平板對比(1874年)


  達爾文進化論使得胚胎學比以前更流行,因為胚胎被看作進化的證據。其中,特別具有影響力的是頗具爭議的重演說(recapitulation theory),該理論宣稱單個有機體的生物發育或個體發育(ontogeny)概括了其所在物種整個進化發展過程或發展史。這一理論是由德國動物學家恩斯特·赫克爾(Ernst Haeckel)提出的,他也是達爾文主義的忠實擁躉。

  赫克爾希望將胚胎學推廣到大眾,但他認為有關胚胎發育的現存照片深奧難懂,普通人不熟悉,於是著手制作讓人更易理解的視圖。他還意識到,有時,現存圖片無法讓研究人員輕松對兩個以上的脊椎動物物種做對比。所以,赫克爾給《自然創造史》(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制作了許多圖像,這些圖像可讓人前所未有生動地對脊椎動物胚胎進行比較。《自然創造史》是第一部面向普通大眾的達爾文進化論理論體系,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進化理論著作之一。

  這塊平板來自於赫克爾後來編寫的一本書,描寫了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胚胎在三個發育階段的進程,用以說明人和動物胚胎的相似之處。赫克爾解釋說,這一規律在早期幾個階段更為全面,在聯系更為緊密的組群之間持續更久。然而,反對者指責赫克爾畫功不精,難以支撐其理論,而教堂也批評他偽造事實。盡管如此,赫克爾制作的圖像還是在20世紀被廣泛應用到教科書中。它們的誇大其詞在細節上會產生誤導,但的確沒有影響進化論的真實性。

  8。威爾赫爾姆·希思的“正常平板”(1885年)



威爾赫爾姆·希思的“正常平板”(1885年)


  著名解剖學家威爾赫爾姆·希思(Wilhelm His)站到了赫克爾的對立面,對其胚胎繪畫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希思還使人體胚胎學領域發生巨大變革。他通過創新性胚胎采集方法和新的模型手法,制作了早期人類胚胎發育更詳盡、栩栩如生的照片,增強了人們對人類胚胎的認識。他將采集來的胚胎標本以曾經放棄這些“財富”的婦科專家的名字命名。希思對胚胎學的重大貢獻是“正常平板”(normal plate),記錄了從懷孕第二周結束以後到第二個月底胚胎發育過程。

  9。胚胎模型(1888年)



胚胎模型(1888年)


  威爾赫爾姆·希思還發明了切片機(microtome)和先進的模擬技術。他將卵子薄膜切開,將在裏面看到的胚胎畫成圖並拍照。接著,將它們放在切片機的“斷頭臺”,第一次將它們完全變成顯微鏡載片上的切片。這使得人們對人體內部結構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據希思介紹,關鍵一步是模擬,從而在胚胎剖面“展現身體”。有企業將這些高度放大的模型復制以後,賣給了世界各地的高校。

  10。百科全書人體胚胎彩色平版畫(1890年)



百科全書人體胚胎彩色平版畫(1890年)


  19世紀60年代以前,由於胚胎學和胚胎圖片與性這個禁忌有關,使它們基本上局限於醫學機構。但現在,赫克爾和其他解剖學家認為,具有進步意願的人應該了解胚胎。博物館尤其是印刷業的創新使得他們的主張成為可能。這幅彩色平版畫來自於德國重要的中產階級百科全書《Meyers Grosses Konversations-Lexikon》,發行量達到20萬冊,表明人體胚胎學已真正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10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